讀《最后的觀星人:天文探險家的不朽故事》有感
為什么要有天文學?因為我們對頭頂上的那一切知之甚少!甚至一無所知。
中學時代理想的大學專業只有兩類:航空航天和天文。一輩子待在一座天文臺里是多么幸福的事(就像1900),用一只幾米大的眼睛看億萬年的過去....。這本書補齊了自己在另一個平行世界里的經歷。在巨大的可轉動建筑物里,各種精密的重型設備呼呼地運轉著,只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才能操作它們,而滿腔激情的天文學家卻摸黑在這樣危險的環境中工作著。
閱讀真是件太劃算的事了,那些文字可以把我們帶到作者身邊,跨越時間和空間與之對話,調動所有想象去感同身受。天文學家會為祈求一個朗朗晴空的觀星夜而總穿同一雙襪子;穿上飛行服打開臨時加熱裝置,蜷縮在望遠鏡的主焦點室里;在南極的高原上長達八個月的孤獨研究生活,甚至連菜里的青蟲都會帶來驚喜;終于登上觀星飛機時,激動得屏住呼吸站在天文望遠鏡前,感受身處另一層空間般地神圣和美妙。熱愛是一股神奇的力量。作者對星空的熱愛,對科研的篤定,那種聊到自己專業時候透過文字都閃著光的力量,那些為了不錯過觀星機會可以放下一切的毫不猶豫,讓人在感動的同時又激起一份堅定的力量。
現在我們已經很難去仰望星空了,更難有人去指認那些星座,講述背后的故事、拍攝那些瑰麗的星系、星云。除了最輕的化學元素外,所有元素都合成于恒星內部,你細想那句名言“我們都是星辰的產物”(Wearemadeofstarstuff),人類在46億年的地球史里只是那么一瞬間,在茫茫宇宙中又算得了什么?人的一生有那么多事與愿違,如今的你是否還記得年青時的夢想?